妳有吃過夜市的香港小吃,雞蛋仔嗎?
↑ 共有兩種口味:雞蛋仔跟格子餅 (像是鬆餅吧)
這種香港俗民題材的食玩很吸引我,
這個很生活化又俗民平易近人的日常生活小事,因為太過平常其實是很不受重視,或感覺不起眼的
透過這種凝縮的瞬間,把這種意象彰顯出來,抽離生活中的原有意義
讓你發現:「喔~原來這件小事也是不簡單的!大有學問在啊!」
香港的懷舊氣氛及素材常常運用在各種電影、商品的設計中,
不論是否已經符號化的一再運用,但說真的,容易感受在地文化的氛圍。
台灣的手工袖珍也可以見到這樣的生命力,(某程度可以說是手工藝術品了)
不過如何發揚在地個性又能商品化的就很少見了。
比起日本食玩,香港多了些「鄉土味」的親切感,深深吸引我啊。
↑ 整體攤位 (側邊還有財神爺的海報) |
|
|
㊣ 格子餅:
|
香港窩夫(Waffle),又叫鬆餅、華夫、格子餅、格仔餅、壓花蛋餅,是一種烤餅,源於比利時,用窩夫烤盤(waffle iron)烤成。 烤盤上下兩面呈格子狀,一凹一凸,把倒進去的麵糊壓出格子來。 港式窩夫格子較比利時窩夫小,一般呈圓形,分成四等份。麵糊大多以雞蛋、砂糖、麵粉及淡奶混合而成。 吃法一般是在格仔餅的一面塗上牛油、花生醬、煉奶及砂糖,再對摺夾起成半圓狀。 烤好的格仔餅吃起來有點鬆軟,而且味甜。傳統上的港式格仔餅都是金黃色、帶有蛋香的食品。 近年來,格仔餅發展出不同的口味如巧克力口味、蜜瓜口味等,不但口味不同,更帶出不同顏色的格仔餅。 |
|
→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 |
↑ 小攤販的內部營業狀況 (上層:調味攪拌、烤餅爐具,下層:放奶油糊的、紙袋、瓦斯罐)
↑ 烤好的雞蛋仔與格子餅,後方有一些原料(或許是奶粉、麵粉、糖)
↑ 很可愛的招牌,油漆字都流下來了
|
![]() |
↑ 這是外盒的包裝(正面) |
↑ 包裝(反面),還有另外三款 |
|
|
|
|
★ 香港樹脂黏土玩家的作品:也有雞蛋仔啊 (還有臘味攤啊,口水要流下來了)